自然资源部最新数据表明,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.7万亿元,同比增长5.4%。其中,海水淡化产业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。在山东滨州无棣县,一家名为鲁北碧水源的海水淡化公司,以其独特的运营模式和“一水多吃”的理念,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。
“这些淡水、盐和啤酒,都是海水‘变’出来的。”徐凯,这家公司的总经理,自豪地介绍道。位于无棣县的山东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,水资源一直是一个大问题。虽然靠海又靠河,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依然严重。近年来,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,企业对于水资源的需求愈发旺盛。而海水淡化,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。
鲁北碧水源通过引进先进的“膜法”技术,实现了海水的淡化处理。这种纯物理过滤法,将海水中的杂质层层过滤,最终得到淡水。与“热法”相比,它更环保、节能。目前,公司一期工程每日可生产5万吨淡化水,而二期项目投产后,总产能将达到15万吨,相当于1年淡化45个“大明湖”。
降低成本是海水淡化产业的关键。鲁北碧水源通过发展循环经济,实现了成本的显著降低。比如,利用光伏发电替代标准电,降低了电耗成本;通过自主研发超滤膜和反渗透膜,降低了膜耗成本;同时,利用园区内化工企业的副产品作为原材料,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。
除了传统的制水功能,鲁北碧水源还通过“一水多吃”的理念,将淡化水用于制盐、生产啤酒等多个领域,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。此外,对于淡化过程中产生的浓盐水,他们通过提溴、制盐等方式,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。
未来,随着政策与标准体系的完善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,海水淡化产业将进一步发展,为沿海地区提供稳定的水资源保障。徐凯充满信心地表示,那将是一片新的“蓝海”,为未来的发展开启无限可能。
图片说明:
- 淡化设施正有序运转,展示着海水淡化技术的魅力。
- 鲁北碧水源的屋顶上,光伏板整齐排开,展示了光伏发电与海水淡化的完美结合。
- 浓盐水在鲁北盐场变成制盐原料,形成了一个绿色节能高效的循环产业链条。
- 鲁北碧水源的工厂内,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,为未来的发展做着准备。